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手機選單
:::

皮影戲

    據傳,三百多年前,皮影演師阿萬師隨著鄭成功的軍隊來到台灣,最後定居在彌陀區,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傳給了五個弟子,從此台灣便有了皮影戲。我們雖然不能確定這個傳說的真實性,但以近百年來的情況來說,彌陀區在台灣皮影戲的發展史上,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
    彌陀是台灣皮影戲的重鎮,有「皮影戲窟」之稱。以地緣關係來看,與岡山、路竹兩地連成一個區塊,根據老藝人回憶,清末及民初時皮影戲團有數百團之多,但只限於台灣南部的台南、高雄及屏東地區,中部及北部非常少見,這可能與移民的聚居有關。而隨著社會結構的轉變,新興娛樂媒體取代了傳統戲劇的發展空間,台灣皮影戲也迅速沒落,目前彌陀僅剩「永興樂」皮影戲團仍有在活動。

    彌陀的皮影戲團,雖僅剩「永興樂」一團而已,但彌陀國寶的皮影戲,靠著這個戲團繼續維持皮影重鎮的地位。此外,彌陀區裡的國中、國小,在鄉土教育的推展下,學生或多或少都能熟悉皮影戲的表演技藝,尤其彌陀國小成立了紙影戲團。他們在皮影戲大師的協助下,很努力的在做推廣的工作,只希望這曾經代表彌陀鄉的藝術特色,能有繼續傳承的一條路。

    皮影戲表演
    唐三藏取經皮影戲表演

     

    「永興樂」皮影戲團

    由張晚創立於彌陀區,至一九七七年才定名為「永興樂」。張晚早年隨父親張利學習皮影戲,因擅長演文戲「蔡伯喈」、「蘇雲」及武戲「征東」、「征西」而聞名南部。後來張晚將皮影技藝傳給第三代的張做與張歲兄弟。張歲更以演出「六國誌」、「封神榜」及「五虎平南」而聲名大噪。張做和張歲是張命首的姪孫,兩家有親屬關係。現今傳至第四代即張歲的子女張新國、張福裕及張英嬌皆繼承父業,團主由張英嬌擔任,並多次受邀前往歐美表演。永興樂皮影戲團的影偶,仍保存著傳統影偶的特色,樸拙而典雅,甚至連古代婦女影偶手部用「布條」代替的方法,也都保留不變。張歲先生說此藝是祖傳的,不可失傳也不輕易改變演出方式。

    • 位置:彌陀區鹽港一路48號
    • 電話:(07)619-1182
    永興樂出國比賽
    永興樂出國比賽交誼
    :::
    ▲開啟 ▼關閉